如果要舉一個近十年來網際網路上最偉大而且獨特的發明,我相信不是P2P技術或者Social Network概念,基於Web 2.0而誕生的Wikipedia是我心目中無可取代的唯一。

 到底什麼是維基(Wiki)?套用Wikipedia自己所做的詮釋:

Wiki是一種在網路上開放、可供多人協同創作的超文本系統,由「Wiki之父」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於1995年所創。沃德.坎寧安將Wiki定義為「一種允許一群用戶通過簡單的標記語言來創建和連接一組網頁的社會計算系統」。

 網路不僅僅是科技,它也是一種社會,嫻熟社會科學的人儘管不懂複雜的程式語言,或者網站伺服器的架構,他一樣能夠有效利用網路完成他想要做的每一件事,只要懂得「規則」,這也是今天想討論的話題。

 Mr. Ward創造Wiki的最初一定有非常多的動機,最後讓他決定了用這種用戶彼此接力的方式建構「知識資料庫」,也就是俗稱的「百科全書」。人類一直以來都有個遺憾,用道家思想來說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書本發明之前,原始部落的人們除了透過壁畫、結繩記事外,就只能以口耳相傳來傳遞知識,因此有了語言;再過不久(也花了上千年的時間),人們逐漸發展出文字,進而得以將生活經驗刻劃在各種媒介上,可能是風雨吹拂的石碑,可能是廟堂祭祀的青銅器皿,也可能是斑駁龜裂的竹簡。想像濃重的夜色如水,剛發現以乾燥木屑收集成堆可以將溫暖而珍貴的火種保留起來的那人,是以顫抖而粗糙的雙手,在洞穴石壁上竣刻下他如何將這「上天的恩賜」傳給部落裡的族人。

 知識傳遞最早應該是這麼開始的吧,這麼一來,會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傳說也可以理解了。

 私以為Wiki的的成功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那便是「人性多善」,為何我不說「人性本善」呢?畢竟世事無絕對,我寧願相信在這地球上還是心懷善念的靈魂遠比惡意傷害其它生命的暴虐者來得多。Wiki的維護靠的便是大多數提供「相對正確」資訊的人,他們的回報本質是良善的,儘管可能有少數搗亂、砸場的用戶,然而只要這種數量不要太誇張,整個機制就能夠流暢的運行下去,像是跑馬拉松一樣。

 換句話講,Wiki它不見得需要大量(起碼不必像大英百科全書那麼多)的學者為它撰文也同樣可以不斷的擴充資料,事實上整個Wikipedia網站裡的條目提供者,有很多人一輩子甚至跟「學者」兩個字沾不上邊,然而我們不能否認各行各業裡都有它的專業。試想,對於該如何在經濟海域裡有效運用流刺網捕捉大量漁獲,一位學者的理解真的會比畢生在白浪裡打滾的漁夫來得透徹?

 Wikipedia沒有過份艱澀的用語,然而它卻也可以在該嚴謹的條項中(涉及國家或者政治敘述)展現出不俗的知識疊砌,因為邀請撰寫者進入的高度包容性,造就它本身對於時空環境適應的彈性,在社會變遷如此快速的今日,Wiki也不僅僅是應用在百科之上而已--

 其實接下來才是今天我要分享的幾個網站,同樣透過「共筆」概念所架設的資料庫,在全球各地方興未艾,而我最常光顧的莫過於這個:

棒球維基館

 架設在淡江大學的台灣棒球維基館不僅是許多年輕朋友了解台灣棒球歷史的重要寶庫,透過網路即時更新的訊息也讓他幾乎有半個新聞台的作用,鑑於正確性與即時性的權衡,畢竟還是要有一定的審核機制存在。還記得兩年前旅日投手張誌家遭到西武隊發出戰力外通告時,在棒球維基館上立刻有了第一手資訊,而且配合阿家歷年來成績、生平的簡介,比看一篇特別外電報導還要完整、還要詳盡,可預見的將來,新聞媒體是否會因此受到衝擊呢?

 也是不久前,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剛過世時,各家平面媒體紛紛以頭版特刊大篇幅報導,當時就有同行私下透漏:「其實像這些年歲以高的名人,每個媒體業者多半都準備好一份『備而不用』的生平回顧特稿,以便遇上『不測風雲』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出刊,當然這些特稿是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潤飾,如果那些名人『順利』度過今年,負責寫作的編輯會在它原本的特稿上頭加上一些今年大事紀以符合現況…」

 這樣的『特別企劃』運作本質幾乎百分之八十以上被Wiki的機制取代了。

 同樣另一個很實用的後起Wiki新秀是:

Lyric Wiki (歌詞維基)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以前的「六一歌詞庫」或者「天馬音樂網」,當初站長花費多少心血才能夠每天固定保持最新歌曲資訊的努力,如今以不到一半的人物力就可以達到,甚至能做的更好,該說之前的人是棒槌嗎?毋寧把這些前人的心血當做是進步過程中另外一種「愛的代價」吧,那是他們對知識以及自己興趣的愛。

 有趣的事情,我以Lyric Wiki搜尋中文歌曲,若以「濁水溪公社」為關鍵字,可以找到超過四頁以上的資料,但如果以「張惠妹」為關鍵字,出來的歌曲可能一頁不到(而且還包括誤查的歌),難道要說咱家濁團比A-Mei還要走紅嗎?(靠!洨柯,你出運了~),我想任何一個清醒的人都不會這樣認為的。

 能夠解釋的理由其實很多,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目前台灣善用網路資訊的人的確稱不上多數,因此許多掌握這些開放性網路資源者,往往與自由原始碼政策的擁護者有族群上的重疊關係,這群25到40歲的網路「精英份子」,其實是另外一個世界裡的中產階級(跟現在那些掛在Wall Street、Fleets Street的CEO是不一樣的),雖然這樣的精英地位不見得可以帶給他們什麼實質上的享受,可能更像是線上遊戲裡的虛擬寶物吧!但是,這些資產是不會隨著遊戲公司倒閉而消失的,起碼在十年內,我還看不見網際網路斷炊的可能(人類自己炸掉地球是個例外)。

 而很剛好的,這樣的族群在台灣,又會與獨立音樂的愛好者有微妙的交集,如此一來,聰明如讀者你,一定可以發現真相是什麼,整個網路畢竟還是寡佔的啊!符合長尾理論的說法,20%的人操縱了網路資訊,另外有60%的人(我在其中)享用這些網路資訊,還有20%的人可能毫不在意這些網路資訊。這也是Wiki致命的缺點之一,依照目前科技技術,只要網路還未在地球上大量普及(光中國西半部就有一整片科技荒漠待開發),那麼Mr. Ward集結全人類知識累積成一個地球文化資產的夢想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天上諸神也不必擔心巴別塔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被重新築起了。

 Wiki機制還有一些缺憾是沒在文章中提出來的,偉大的讀者們,您想到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鐵山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