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某天有人捧著一片出租電影光碟走到你面前,拜託你觀看這部影片然後告訴他感想,偏偏他既不是導演、而你也不是贊助拍攝經費的片商;這世界上苦惱的事情很多,但是要猜測一部電影背後可能傳達的意涵絕對有至少五顆星以上的難度,特別是一部腳本不算差的電影足夠令你花上好幾天、甚至一個月以上去反芻;那一天,朋友S就把這問題丟給了我。

 Stranger Than Fiction在IMDB的影評裡得到了直逼1995年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的高分數,不過拿本片跟一齣純粹的愛情劇相提並論值得商榷,因為直到了影片超過一半以後,才開始感受到男主角與女主角間淡淡的情愫,Maggie Gyllenhaal飾演的Ana Pascal小姐甚至上鏡的時間不超過全片八分之一;相反的,從電影之初的女作家獨白介紹起,是一縷既懸疑又引人入勝的細絲把人的心情勾勒開來。一直認同好的電影與好的小說應該相彷彿,它們具備有神奇的超能力--使觀眾或讀者脫離了真實的時間,用兩個小時的光陰去換取影片主角的一生。但如果是部乏味的片子,往往會讓我邊看的同時不斷注意左腕上的手錶,心想:「要是待會的情節再不精采,生命中的兩個小時又要耗在這裡了…」,想歸想,偏偏又捨不得快轉應付這類片子,那樣的情緒是很煎熬的。

 貫穿整部片的劇情並不複雜,在「史蒂芬.金談寫作」一書裡提到:「成功的小說家只是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筆下人物,並且將他們放在各種情境下,說故事的是角色本身,而非作者。」劇裡的男主角Harold Crick恰好就是這段話的最佳寫照;每一天的早晨開始他可以聽見腦海裡出現一道帶著英國腔的成年女子聲音,那聲音並不具侵略性,只是默默的陳述他每分每秒正在做的每件事情,包括了用牙刷把嘴裡的32顆牙齒刷了76次、每天趕八點17分的那班公車到公司等等。你無法分辨究竟哪條故事路線才是真實的,就像我們在成長的過程裡,難免會有類似的狂想:「自己固然是自己,但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我又是扮演怎樣的角色呢?」這樣的話說出來大概會被當成是瘋子看待吧!

 很喜歡Will Ferrell飾演男主角那種不溫不火的表演呈現方式,把他想要一步一步奪回自己生活節奏的心情漸漸蓄積到最飽滿的一刻,最後卻又將主導權還給了負責寫下小說的女作家,能將這些細膩的心境轉折刻劃成影像,和單純的用文字描述各有各的難處在。電影裡頭另外一個賣點是老戲精Dustin Hoffman對主角所作的人格剖析,雖然不像Robin Williams的演技富有熱可可般的暖和香味,卻另外帶著一種曼特寧咖啡的堅持在,在劇情的關鍵點作出決定時儘管帶著微苦,卻依舊可以溫暖人心,從廣為人知的「雨人」一路到現在,始終有這樣的感覺。

 差點忘記要回答交給我這部電影的朋友,關於那個問題的答案,我的解釋是:「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中大概同時都在扮演著作者,以及故事主角的角色;在專心演好自己的同時,也創造了別人的故事」(當然,我們應該沒有機會連殺八個人)。希望你好好寫接下來日子裡即將誕生的喜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鐵山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