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只是想到什麼說什麼,內容既不專業也沒什麼邏輯…。

 對於社群網站我給他的定義是,在現代人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但非必要),有一個很好,兩個也不錯,三個以上就需要請工讀生來管理。除非你是專職靠網路行銷來營利的老闆,否則絕大多數人生活中只需要一至兩個好用社群網站就能滿足娛樂、休閒上的需求。

 巧的是,這一年來Facebook與噗浪在台灣爆紅程度超乎想像,這麼一來是否已經算是先搶下了台灣人心中那塊「第一志願社群網站」的疆土?過去主打社群服務為主的網站掛掉的很多,我還有印象的剩下微軟推出的Wallop跟Oxxx(我連名字都忘了,只記得它有與Google技術合作)[*2]。想搶下社群這塊大餅的戰役,目前看來會和IM軟體模式有些雷同--並不是提出多好、多讚的功能就可以致勝,因為現存使用者都已經有「習慣的社交平台」,而且那個平台功能多半也不會太糟,以Facebook為例,你要期待它做出像無名小站一樣愚蠢的決策把會員趕跑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Google Wave還是從現有的功能面(包括訊息回應、多媒體分享)上面著手,而不從目的面去找出新的誘人動機,恐怕這項服務有很大的機會真的像"Wave"死在沙灘上。

 什麼是新的目的?

 好比當初即時通訊大戰時,幹掉ICQ之後[*1]的MSN與Yahoo! Messenger打的火熱,使用者都不小,Skype想在其中殺出一片天就不能再著眼於「文字」通訊,而是從比MSN更棒的「語音通訊」切入,最多可高達32人的線上卡拉OK房更是腐味眾多都會男女的心。

 光陰繼續走著,在即時通訊、音訊、乃至於影像都已經有前人開疆闢土後,還想從「聊天」這方面下手就很難挖出新的市場,於是開始有社群性質的部落格出現(台灣的經典案例就是無名小站)。每個人經營部落格的目的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比起純聊天或者訊息交換的IM軟體就更多了一個動機,使用者不會出現「我已經有了MSN,我的朋友都在用MSN,我為什麼要去用Yahoo! Messenger」這類的想法。

 後來的發展就更琳琅滿目了,有把部落格結合影音的Vlog,結合音樂的iPavo,開放API後,Facebook更是搶下大多數的市場,而且幾乎綁架了所有可能的「社群娛樂動機」,Google Wave要用怎樣的奇兵戰術才能夠脫穎而出?其實我是非常期待的。

--
[*1]最早ICQ可以說是人手一號的國民軟體,後來因為軟體越做越肥,不必要的動畫跟廣告太多,反倒被微軟以Windows+Messneger打包的老招,加上MSN精簡的畫面所擊敗。後來雖然改革推出ICQ Lite,但是失去的市場已經很難再回來了。

[*2]後來找到原名應該是「Orkut」,目前呈現一種養蚊子般地存在。介面比起Google Wave來說,更像是F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鐵山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